多年以来,为了持续监控易变质物品的储存和运输,物流行业花费了数以亿计美元来开发技术和支持基础设施。而现在,利用新的RFID传感器芯片和RFID读卡器,只需数十美元也许就能将这项投资淘汰,这是业内人士不得不面对的未来。
当然,复杂的监控系统结合了实时定位系统、软件、主动式RF标签、无线通信点和GPS追踪,即使它们价格不菲又需要经常维护,大型企业仍然能负担得起。但是,总成本还需要包括GPS卫星定位的通讯时间、移动电话网络数据连接、每一个集装箱或拖车装备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以及保养、在每个分销转运点安装无线接入点。
这类系统能够及时为突发情况实现及时干预。遗憾的是,实时监控看似给出了一个确保易变质物品零损耗的方案,实际的执行却并不十分乐观。举例来说,在运输过程中解决问题经常导致运输延迟,原因是运营者需要寻找问题的根源而非快速的解决办法。解决冷链系统问题的后备系统(如移动维修组)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而且也并不总是奏效。
即便如此,当物流业刚开始运用冷链监控技术时,除了复杂笨重的基础设备,他们别无选择。在当时看来,似乎只有靠它来时刻保护所有库存。
事实上,一旦有了部署RFID系统的基础设施,在每个独立的包装上侦测温度和其他参数的冷链监控也许才是更经济的办法。冷链监控这类技术缺乏实时定位系统的能力,因此不能通过干预来解救货物。用户不得不接受设备出错时的一点小小的损耗,而运行一个廉价而简便的监控设备所节约的成本将远远高于额外的损耗。
|